|
歌尔股份
|
电子元器件行业
|
2025-08-03
|
23.11
|
--
|
--
|
24.45
|
5.80% |
|
24.45
|
5.80% |
-- |
详细
小米发售AI眼镜开启大厂发售热潮,公司作为全球领先XR设计代工厂商有望受益。6月26日小米新品发布会发售首款AI眼镜,具备第一人称直播、跨端智联、百科问答、同声传译、会议助手、智能家居操控以及即将推出的支付功能等多种应用。2025年,更多大厂参与AI眼镜市场,小米开启大厂发售序幕,后续字节、三星等厂商均有望发售AI眼镜,公司作为领先设计代工厂商有望深度受益。 公司为全球领先声光电产品及解决方案提供商。歌尔股份二十年来深耕声学技术,逐步发展光电模组及产品,形成“零件+成品”的产品布局。公司主要产品包括AR/VR头显、TWS耳机、智能穿戴等整机设备以及声学、MEMS传感器和光电模组等精密零组件,是全球领先的声光电产品一站式供应商。2024年公司实现营收1009.54亿元,同比+2.41%;归母净利润26.65亿元,同比+144.93%。 2025Q1公司实现营收163.05亿元,同比-15.57%;归母净利润4.69亿元,同比+23.53%;公司2025Q1毛利率为12.41%,同比提升3.21pct;净利率为2.68%,同比提升0.79pct,盈利能力进一步改善。 业绩修复动力足,XR出货量可期、产品结构持续优化。(1)大客户TWS耳机订单回升,智能声学整机业务营业收入及毛利率有望持续回升;(2)智能硬件板块产品结构持续优化,毛利率较高的XR/可穿戴板块营收占比有望增长,带动综合毛利率回升;(3)精密零组件板块,AI终端放量带动mems等零组件ASP提升,高端零组件占比升高有望进一步提升公司盈利能力;(4)公司积极调整产能布局,叠加meta新品、MetaAI眼镜销量提升及新品发布,XR板块有望成为公司未来持续增长的新动能。 盈利预测、估值与评级:鉴于消费电子下游弱复苏、部分客户老款产品生命周期接近尾期影响,下调公司25-26年归母净利润预测为33.44/40.01亿元(调整幅度为-4%、-8%),新增27年归母净利润预测为47.01亿元,对应25-27年PE分别为24X/20X/17X。歌尔股份作为国内消费电子龙头企业,未来XR渗透率逐步提升,公司XR代工市占率高,叠加公司大客户耳机业务回升、智能硬件板块产品结构优化、零组件ASP提升等因素,我们看好公司未来营收及业绩的增长趋势,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AR/VR市场发展不及预期;消费电子需求复苏不及预期;毛利率修复不及预期。
|
|
|
杰普特
|
电子元器件行业
|
2025-08-03
|
67.08
|
--
|
--
|
87.75
|
30.81% |
|
102.61
|
52.97% |
-- |
详细
国产替代叠加应用领域拓展,公司Q1新签订单高速增长。公司2025Q1实现新接订单5.85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89.38%。受益于激光器在各行业应用中的国产替代需求日益增长,叠加激光器在消费级应用领域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公司相关业务订单规模实现较快增长。公司2025Q1实现营收3.43亿元,同比+34.07%;归母净利润0.36亿元,同比+37.11%;扣非归母净利润0.33亿元,同比+34.19%。 光电模组检测收入增长迅速,订单储备充足。公司持续配合客户研发、完善多款XR相关检测设备,目前多个项目为独家供应。另一方面,得益于客户在国内快速铺设手机摄像头生产产线,公司手机摄像头相关检测设备相关订单及收入增长迅速。2024年公司持续获得手机摄像头相关检测设备相关项目订单,部分2024年下半年订单将在2025年陆续完成交付验收。 新能源订单交付顺利,500瓦MPOA大批量交付。(1)在锂电激光加工方面,公司积极配合客户研发新材料、新工艺所需的激光器产品,2024年公司向客户大批量交付500瓦MOPA脉冲激光器产品,该产品较之前向客户交付的350W激光器产品加工效率进一步提升。2024年,公司为客户研发用于激光焊接加工工艺的焊接实时监控系统,该产品获得了行业头部客户订单并完成了订单交付。 (2)光伏钙钛矿领域,公司生产的激光模切设备目前用于客户钙钛矿百兆瓦量产线,负责钙钛矿生产中P1至P4的激光模切以及激光清边工艺。公司持续获得行业客户关于公司光伏钙钛矿领域的激光模切设备订单,部分订单已完成验收。 被动元件行业回暖,新产品持续推出。2024年,被动元器件行业需求有所回暖,公司将持续在该领域投入研发力量,向多品类拓展。公司激光调阻机产品取得市场认可,预计二代激光调阻机将进一步提升调阻效率与精度,满足客户对生产效率与良率更高追求。同时,公司在2024年进一步完善电容测试分选机产品,2025Q1已交付试用。 投资建议:由于下游消费电子、新能源需求复苏不及预期,我们下调25-26年归母净利润为1.77/2.51亿元(下调幅度为36.3%、26.8%),新增27年归母净利润为3.05亿元,目前市值对应PE为36X/26X/21X。公司作为领先激光器生产商,有望深度受益于光电检测及新能源激光设备创新,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关税不确定风险、技术升级迭代风险、新品研发不及预期风险。
|
|
|
蓝思科技
|
电子元器件行业
|
2025-08-03
|
20.52
|
--
|
--
|
23.37
|
13.89% |
|
24.75
|
20.61% |
|
详细
产业链垂直整合战略开始发挥成效,组装业务实现同比快速增长。2024年,公司实现总营业收入 698.97亿元,同比增长 28.27%;实现归母净利润 36.24亿元,同比增长 19.94%。2024年公司的产业链垂直整合战略开始发挥成效,组装业务实现同比快速增长,导入了更多自有上游外观件、结构件及功能模组,各条业务线全面增长。2025Q1,公司实现总营业收入 170.63亿元,同比增长10.1%;实现归母净利润 4.29亿元,同比增长 38.71%。公司深入降本增效,研发投入持续加大。费用方面,公司深挖智能智造潜能,管理费用率同比下降 0.63个百分点,销售费用率同比下降 0.26pcts,财务费用率同比下降 0.52pcts。2024年公司研发投入达到 27.85亿元,同比增长 20.2%,主要用于折叠屏手机、人形机器人、AI 眼镜、智能汽车、智慧零售、TGV 通孔玻璃基板等前沿领域的技术研发。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公司不仅巩固了在现有业务领域的领先地位,也为未来的业务增长和市场拓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公司深入布局 UTG 工艺,大客户核心供应商。公司早已布局 UTG 和 CPI 等折叠保护屏的制造工艺,深度配合各大品牌进行研发生产,具备快速量产折叠屏手机各种材质的柔性屏和整个模组的能力,已为国内大客户批量供应 UTG 和 CPI屏。公司是北美大客户外观件和结构件的核心供应商,通过长期与客户进行共同研发验证,能够保证较高的市场份额。公司目前正积极配合客户进行折叠屏验证,整体进度符合预期,为后续新机型量产做好准备。前瞻布局机器人领域,核心技术储备丰富。蓝思科技自 2016年起布局智能机器人领域,自主研发六轴机器人、AOI 视觉检测机器人等工业机器人,并逐步拓展至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研发。目前,公司已建立专门团队,为多家人形机器人公司提供关节模组、灵巧手、躯干壳体等结构件及整机组装服务。2025年 1月,蓝思科技与智元机器人联合交付全球首款全栈开源机器人灵犀 X1。维持“买入”评级。考虑到公司组装业务高速增长,新产业储备丰富,有望凭借公司优秀整机开发、精密制造、自动化整机组装能力快速量产,我们上调2025-2026年归母净利润预测为 50.62/68.63亿元(上调幅度分别为 7.1%、30.8%),新增 2027年归母净利润预测为 81.79亿元。蓝思科技为全球消费电子供应链领先企业,公司所在的消费电子行业整体呈复苏趋势,叠加公司整机组装和新业务拓展顺利,当前市值对应 25-27年 PE 为 19/14/12X,维持“买入”评级。风险提示:关税不确定性风险,下游需求不及预期风险,客户拓展低于预期风险,行业竞争加剧风险。
|
|
|
海康威视
|
电子元器件行业
|
2025-08-03
|
32.27
|
--
|
--
|
33.86
|
2.39% |
|
33.04
|
2.39% |
|
详细
根据业绩快报,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24.86亿元,同比增长3.52%;实现归母净利润119.59亿元,同比下降15.23%,业绩短期承压。 2月制造业PMI数据回暖,宏观信心修复。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月制造业PMI录得50.2%,再次进入扩张区间,较上月回升1.1个百分点。节后复工复产节奏较快。2月制造业PMI回升主要由产需指数拉动,节后需求快速恢复至扩张区间,采购量、生产指数均升至52%以上,带动从业人员指数创2023年5月以来新高。此前压制海康业绩和估值的宏观因素,边际正显著改善。 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强调平安中国建设。新华社消息,2月28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进行第十九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在国家更加安全、社会更加有序、治理更加有效、人民更加满意上持续用力,把平安中国建设推向更高水平。习总书记指出,平安中国建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预计今年安防及数字化治理项目将加速落地,海康PBG业务有望直接受益。 “多模态大模型+智能硬件”将开启规模化落地变现。海康基于对用户需求的精准把控,发布多模态大模型文搜存储系列产品——文搜NVR、文搜CVR。基于公司观澜大模型技术体系,海康威视将大参数量、大样本量的图文多模态大模型与嵌入式智能硬件深度融合,目标检索更广、更准、更快、更易,实现多模态大模型在轻量化嵌入式硬件平台上落地,让多模态大模型技术实现普惠应用,使更多行业和用户享受大模型带来的智能与便捷,有望成为多模态大模型规模化、平民化、普惠化的引爆点。 24H1高成长的创新业务+海外主业占比已过半,国内主业2025轻装上阵。公司基于创新业务在端侧/机器人/智联汽车/存储等领域布局,大模型的催化更为直接;境外业务公司通过扩充产品线、增加项目型销售,持续获得较快增长。 盈利预测、估值与评级:智能平权趋势下,场景、数据、客户是核心竞争力。海康不仅具备强大的多模态大模型,还是端侧感知层设备龙头供应商;积累了海量用户、千行百业的knowhow。这些因素叠加,使得海康在大模型时代长期受益的概率大幅提升。根据业绩快报,公司24年归母净利润为119.59亿元,考虑到下游需求弱复苏,下调25年归母净利润预测为145.43亿元,下调幅度为24.32%,新增2026年预测为167.15亿元,当前市值对应24-26PE分别为26X、21X、19X,我们持续看好国内业务修复和创新业务增长态势,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政府投资周期性波动,中美贸易摩擦,互联网企业介入竞争加剧。
|
|
|
亨通光电
|
通信及通信设备
|
2025-08-03
|
17.24
|
--
|
--
|
19.45
|
12.82% |
|
19.45
|
12.82% |
|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三季报,2024Q1-Q3公司实现营收423.99亿元,同比+20.79%;实现归母净利润23.15亿元,同比+28.32%;实现扣非净利润22.08亿元,同比+30.02%。3Q24,公司实现营收157.85亿元,同比+32.38%;实现归母净利润7.05亿元,同比+27.25%;实现扣非净利润6.93亿元,同比+40.94%,业绩符合预期,持续高速增长。 在手订单充足,为公司增长提供强劲动能。截至2025-08-03,公司拥有海底电缆、海洋工程及陆缆产品等能源互联领域在手订单金额约200亿元;拥有海洋通信业务在手订单金额约60亿元;拥有PEACE跨洋海缆通信系统运营项目在手订单金额超3亿美元。 推动海洋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完成战略投资者引入。为更好、更快地推动海洋能源板块的全球化产业布局,公司通过子公司江苏亨通高压海缆有限公司引入战略投资者。2023年12月,战略投资者国开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按照亨通高压175亿元的投前估值,向亨通高压增资10亿元。2024年,公司分别于3月和6月继续引入九家战略投资者。截至2025-08-03,本轮融资已全部完成交割;公司完成了十家战略投资者引入,海洋能源板块融资总额达25.9亿元。公司继续作为亨通高压控股股东,仍然拥有对亨通高压的实际控制权。 公司通信网络和能源互联两大核心主业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公司坚持专注于通信网络与能源互联两大核心主业。在通信网络领域,公司通过光棒技术的研发升级、全面整合海洋通信板块、建设PEACE跨洋海缆通信系统运营项目和新加坡延伸段、收购全球领先的特种光纤生产商等,进一步强化了在通信行业的产业布局和竞争力。在能源互联领域,公司通过持续的技术积累、整合与创新,构建以高端核心产品和装备为龙头,系统成套解决方案和工程总包为两翼的全价值链体系;同时,紧抓全球海上风电清洁能源的发展机遇,深度拓展海上风电产业链,具备全球海上风电工程服务能力。 盈利预测、估值与评级:公司为中国光纤光网、智能电网、大数据物联网等领域的创新型企业,在光纤通信、超高压海缆、硅光子及新能源材料等领域不断突破。考虑到海风建设景气度恢复、出海订单加速拓展,我们上调2024-2025年归母净利润预测为28.54/34.06亿元(上调幅度为5.39%、4.96%),新增2026年归母净利润预测为39.39亿元,当前股价对应24-26年PE分别为15x、13x、11x,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光纤价格景气周期回落,毛利率下滑,海缆景气度下滑。
|
|
|
立讯精密
|
电子元器件行业
|
2025-08-03
|
35.91
|
--
|
--
|
47.81
|
33.14% |
|
47.81
|
33.14% |
|
详细
收购全球汽车线束龙头,收购对价5.25亿欧元。2025-08-03公司公告,公司拟收购全球汽车电缆和汽车线束企业龙头LeoniAG的50.1%股权及LeoniAG之全资子公司LeoniKabelGmbH(LeoniK)的100%股权,收购对价合计约为5.25亿欧元。收购标的核心业务包括ACS及WSD两大类,2023年标的营收合计69.2亿欧元。LeoniAG/K包含两大核心业务,分别是AutomotiveCableSolutionsDivision(以下简称“ACS业务”或“汽车电缆事业部”)和WiringSystemDivision(以下简称“WSD业务”或“线束系统事业部”)。2023年,LeoniAG营业收入为54.6亿欧元,净利润为-1.28亿欧元;24Q1营业收入为12.9亿欧元,净利润为164万欧元。2023年,LeoniK营业收入14.6亿欧元,净利润-1328万欧元;24Q1营业收入3.6亿欧元,净利润658万欧元。交割完成后汇聚控股ACS业务,新加坡立讯控股WSD业务。(1)ACS业务:公司全资子公司香港立讯及公司控股子公司汇聚科技共同设新加坡汇聚,其中香港立讯持有新加坡汇聚51%股权,汇聚科技持有新加坡汇聚49%股权,新加坡汇聚将以3.20亿欧元的交易对价收购LeoniAG持有的LeoniK100%股权,交易完成后,LeoniAG将继续持有包括LeoniB在内的所有与WSD业务相关运营主体的100%股权。(2)WSD业务:公司全资子公司新加坡立讯将以2.05亿欧元的交易对价收购L2-Beteiligungs持有的LeoniAG50.1%股权,对应股份数量2,505万股,LeoniAG剩余49.9%股权继续由L2-Beteiligungs持有。 外延加速汽车业务全球化,提升汽车线束全球竞争力。莱尼公司作为全球头部的电缆、电线和线束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拥有百余年的发展历史。其主要产品涵盖标准化电缆、特种电缆以及定制开发的线束系统与相关组件,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工业、通信工业、医药器械工业等领域。借助此次收购,有助于:(1)公司与莱尼公司实现资源互通、优势互补和战略协同,快速形成公司在全球汽车线束领域的差异化竞争优势,为中国车企出海以及海外传统车企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垂直一体化服务;(2)通过对莱尼公司与LeoniK分布于全球多个国家与地区的产能基地进行适当的整并,提高资产利用效率,并实现运营费用的进一步优化;(3)借助公司在汽车线束领域所积累的智能制造、模治具开发、制程优化等经验,帮助莱尼公司与LeoniK实现人效比的快速提升及变动成本、固定成本的优化。 立讯内生外延打造多元化汽车矩阵,智能汽车有望开辟公司成长第二极。公司在汽车方面已形成丰富产品线,包含汽车线束、连接器、智能新能源、智能网联、智能驾舱控制等。公司与传统车企及新势力深度合作,一方面吸收车企汽车制造经验,另一方面则持续输出自身长期以来在消费电子领域所培养的精密制造能力。华为等传统消费电子厂商的入场也或将把与各消费电子零部件/代工厂商的长期合作关系延续至汽车业务,汽车的快速迭代需求亦为具备快速响应能力的消费电子供应链提供切入汽车行业的绝佳契机,公司作为消费电子龙头有望深度受益。 公司连接器起家,汽车领域持续外延布局。凭借在精密连接器设计和制造技术上的积累,公司于2007年着手开始汽车连接器的研发,随后得到国际Tier1龙头厂商德尔福Delphi的认可,于2009年通过德尔福顺利导入福特汽车定点项目,产品应用在车载娱乐系统上,主要包括USB、RCA音频连接器等。后续通过收购福建源光电装、德国Suk、以及控股股东收购采埃孚旗下全球车身控制系统事业部,公司不断增强汽车连接器及线束业务实力,并持续外拓全新领域。 目前,立讯精密在汽车方面已形成多元化布局。产品线包括汽车线束(整车线束、特种线束、充电枪等)、连接器(高压、低压、高速、Busbar等)、智能新能源(PDU、BDU、逆变器、储能等)、智能网联(路测单元、车载通讯单元等)、智能驾舱/控制(域控制器、信息娱乐系统、多媒体仪表)等。 内生+外延打造完整的汽车连接器及线束产品线。公司于2007年着手开始汽车连接器的研发,后续通过德尔福向福特、克莱斯勒、神龙、通用等品牌汽车厂商供应,产品主要用于信息娱乐系统。2012年,公司收购福建源光亚明电器所持有的福建源光电装有限公司55%股权。世界领先的汽车线束生产商日本电装亦是福建源光电装股东,持有20%股权。此次收购有利于立讯精密向日本电装学习业内先进的制造和管理经验;此外,至收购时,源光电装的订单均来自日本电装,此次收购也使立讯精密顺利切入日本电装汽车线束供应链。2013年,立讯精密收购德国SuKKunststofftechnikGmbH100%股权,经过此次收购,公司可以通过SuK公司在德国经营与拓展汽车零件市场,从而扩大产品线与客户网络,为公司国际化战略奠定坚实基础。历经十余年的持续深耕,目前立讯精密在汽车连接器及线束方面已构建起丰富且完备的产品矩阵。 连接器:产品线涵盖整车内所有连接器,包括低压连接器、高压连接器、高速连接器,以及客户定制的连接系统等产品系列。公司通过线束业务在现有客户市场扩展,同时与现有消费电子及企业类产品实现更多协同效应,促进业务增长。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千兆以太网连接器采用全屏蔽双绞线缆连接结构,可广泛应用于信息娱乐系统、ADAS、域控制器等产品。 线束:通过垂直整合,公司已成为集完整的低压、高压整车线束、特种线束以及充电枪等设计、验证、制造于一体的综合供应商。例如汽车FAKA线束、新能源汽车高压线束都已完成新产品技术开发并投入量产,灯线、门线、顶棚线,后尾箱控制线、空调线、后视镜线等各类线束产品将拓展和完善公司汽车产品线,增强业务增长动能。 内生外延打造多元化汽车矩阵,汽车业务高速增长。立讯精密汽车业务2023年实现营收92.5亿元,同比增长50.4%,营收占比3.99%。毛利率方面,2017年至今,公司汽车业务毛利率稳定在15%-17%之间,2023年汽车业务毛利率为15.89%,高于公司整体水平,未来随着汽车业务放量占比提升,产品结构优化,公司毛利率持续提升可期。2024H1,公司汽车业务营收进一步实现48.30%高速增长。 盈利预测、估值与评级:我们维持公司2024-2026年归母净利润为137.57/174.86/207.82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26%/27%/19%,目前市值对应PE分别为19X/15X/12X,公司消费电子业务品类持续扩张并不断优化部件-模组-整机垂直供应能力,消费电子、通讯业务有望深度受益AI产业趋势,汽车电子业务内生外延向Tier1进发驱动业绩增长,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下游需求不及预期;汽车业务拓展不及预期;汽车市场竞争加剧风险。
|
|
|
立讯精密
|
电子元器件行业
|
2025-08-03
|
37.04
|
--
|
--
|
40.10
|
8.26% |
|
47.81
|
29.08% |
|
详细
24H1公司业绩稳健增长,符合预期。24H1公司实现营收 1035.98亿元,同比增长 5.74%;归母净利润 53.96亿元,同比增长 23.89%;扣非归母净利润 49.60亿元,同比+19.38%;毛利率 11.71%,同比+1.07pct。根据 2024年三季度业绩 预 告 , 公 司 预 计 24Q3实 现 归 母 净 利 润 34.5-38.2亿 元 , 同 比 增 长14.4%-26.6%;2024年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预计同比增长 20-25%。 24H1通讯、汽车业务高速增长。分业务来看,24H1消费电子收入 855亿元,同比+3.3%;通讯及数据中心业务 75亿元,同比+21.7%;电脑互联业务 44亿元,同比+4.6%;汽车互联业务 48亿元,同比+48.3%;其他连接器业务 14.5亿元,同比-8.4%,各项业务均企稳向好,通讯、汽车业务维持高增长。 下半年消费电子旺季,公司增长确定性强。下半年新机 iphone16将首次搭载Apple Intelligence,带动换机潮,公司有望深度受益。同时,公司收购和硕国内工厂,组装份额持续提升,预计 24-25年业务利润仍有望实现大幅增长。后续随着和硕业务的并表以及 BU 整合带来的盈利能力的提升,公司 A 客户手机组装业务业绩终局确定性愈发清晰。 通讯业务有望深度受益 AI 产业趋势。公司在铜连接、光模块、液冷、散热等方面均有深度布局,224G 高速连接海外预研项目众多,与业界最顶尖公司同步竞争且略有优势;公司协同头部芯片厂商前瞻性为全球主流数据中心及云服务厂商共同制定 800G、1.6T 等下一代高速连接标准,部分细分领域产品如外部高速铜缆、线缆及连接器组件、背板连接器及背板线缆、HSIO、SSIO 等更是以领先的技术、成本优势和优异的产品表现赢得了客户的认可。在 AI 产业趋势下,公司通讯业务有望深度受益。 内生外延打造多元化汽车矩阵,智能汽车有望开辟公司成长第二极。公司在汽车方面已形成丰富产品线,包含汽车线束、连接器、智能新能源、智能网联、智能驾舱控制等。公司与传统车企及新势力深度合作,一方面吸收车企汽车制造经验,另一方面则持续输出自身长期以来在消费电子领域所培养的精密制造能力。华为等传统消费电子厂商的入场也或将把与各消费电子零部件/代工厂商的长期合作关系延续至汽车业务,汽车的快速迭代需求亦为具备快速响应能力的消费电子供应链提供切入汽车行业的绝佳契机,公司作为消费电子龙头有望深度受益。 盈 利 预 测 、 估 值 与 评 级 : 我 们 维 持 公 司 2024-2026年 归 母 净 利 润 为137.57/174.86/207.82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 26%/27%/19%,目前市值对应PE 分别为 20X/15X/13X ,公司消费电子业务品类持续扩张并不断优化部件-模组-整机垂直供应能力,消费电子、通讯业务有望深度受益 AI 产业趋势,汽车电子业务内生外延向 Tier1进发驱动业绩增长,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下游需求不及预期;汽车业务拓展不及预期;毛利率下降风险。
|
|